2025-0719-1053 pkm 回顾 2025
Slip-box
To be fleeting notes
Fleeting
To be literature notes (Understanding)
L-Origin
L-My Words
L-Zotero citation key
To be permanent notes (Complete Ideas)
P-Self Explained Sentences
缘起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帖子,一位朋友也在践行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 PKM 个人知识管理,甚感欣喜。今日一聊,对我当前的架构有兴趣,也可以当做回顾,遂有此文。
PKM 之道 - WHY
我所理解的道,回答的是 WHY:为何做?
这一点其实根据不同时期的目标,在不同阶段有些许变化:
-
本科时期 - 知识整理
如在 与 PKM 的相识和实践 一文中所说,当时记录是为了服务于科研,需要有一种办法对文献进行系统性整理。 -
硕士阶段 - 生活追踪
在此时期,除了对于学术知识的整理之外,希望将这种整理延伸到生活之中,比如看过的书、电影、对体验的感悟等等。 -
当前 - 创作养分
正如 Neil Gaiman 在其 Master Class,以及 Story: Substance, Structure, Style and the Principles of Screenwriting - Robert McKee - 故事 一书中所提到的,任何经验,体会,都有机会成为创作者的养分。即使是平凡至极的“琐事”,也会在你准备好后,以你独有的方式成为灵感。
所以,现在的 PKM 于我而言,不仅是我所经历的过去,不止是代表着我的思维之网,更象征着我未来的可能性,因为创意之花需要从中获取营养,才能茁壮生长。
PKM 之术 - HOW
我所理解的术,回答的是 HOW:如何做?
如在 PKM 在 Obsidian 上的卡片盒笔记法实践 一文中所写,我所依托的术主要是 Niklas Luhmann 卢曼 的 zettelkasten 卡片笔记法,即将想法拆分为原子化的一张张卡片,有需要时进行排序整理。
这么些年用下来,个人感觉这个方法其实确实更适用于偏学术的场景:需要规范化地输出以文字为主的已有观点。
这个系统所构建的 fleeting notes 闪念笔记 -> literature notes 文献笔记 -> permanent notes 永久笔记 的路径其实很好,合理地将随机的想法,被启发的思考,以及能成文的段落区分开来。但其实对于非学术场景而言,想法从何而来的重要性被弱化,如何高效地传达的重要性提升了,由此使得原本的原子化方法变得稍显繁琐。
另一个痛点在于,将其他类型笔记转化为 permanent notes 永久笔记 的阻力并不低。
理论上入口就是 SlipBox 卡片盒 卡片盒本身,从中能找到所有的 permanent notes 永久笔记,每一篇 permanent notes 永久笔记 当中包含了整理好的 literature notes 文献笔记。
输出其实是自上而下的,但输入其实是自下而上的。所有内容最终都应该能够通过对 permanent notes 永久笔记 的索引来找到。但每一次将一个 fleeting notes 闪念笔记 或者 literature notes 文献笔记 转化为 permanent notes 永久笔记 都需要花费时间,因为后者讲求的是“能够独立成文的段落”。
期间也想过各种提升效率的办法,也试过将他们统一提取成代办列表来减少开始转化的负担,但转化的速度还是不够,长此以往,待处理的笔记越堆越多,负担也越来越大了。
并且作为 Creative Owner 需要掌握更好的可视化输出方法,才能更好地向团队成员传递信息和想法,这也是当时学习 Onepage Design 的原因。
由此变成了现在的基于卡片盒的图式主题结构方法:
zettelkasten 卡片笔记法 | 卡片法+图式主题结构 | |
---|---|---|
特点 | - 以卡片盒为中心,以双链联结内容 - 内容核心是独立成段的永久笔记 |
- 以主题图为中心,以双链联结内容 - 内容核心是基于主题的拆解结构 |
优势 | - 以文本为主的规范化输出 - 非文件夹结构减轻归类负担 |
- 文本+示意图的可视化输出 - 输入阻力小 |
痛点 | - 非学术场景对于输出的侧重不一样 - 转化为永久笔记的效率低,阻力大 |
- 嵌套富文本不易分享 - 成文一般需要更多再组织 |
-
卡片法的例子:
-
卡片法+图式主题结构的例子:
由此,信息以主题结构被组织,并且没有丢失双链对信息的联结,降低了输入负担,同时可以锻炼可视化能力。但在进行输出时需要进行再组织,但这可能本来也无法避免,所以我觉得暂时而言是够用的。
如果能够更加易于对嵌套性的富文本内容进行分享,就更好了,继续探索吧。
PKM 之器 - WHAT
- 首先是来源
- 线上
- 如微信公众号
- 线下
- 书籍
- 电影
- 分享
- 玩乐
- 体验
- 想法
- 线上
- 然后会将来源进行收集
- 比如会 利用 obsidian web clipper 来将线上内容剪藏到 obsidian 内
- 或是用 Get 笔记 来将一些体会快速通过手机来录入
- 收集好的内容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被纳入 Input Vault 中
- Obsidian
- 这其中基本包含了所有的内容
- Notion
- 这一项的存在是因为我个人觉得 Ob 在手机端的阅读体验还不够好,所以我倾向于将一些不常改动的长期计划放到 Notion 当中
- Milanote
- 这是一个我最近才发现的无限层级白板工具,主要是方便团队进行协作和查看。之前试过让团队成员一起使用 OB,但好像这样上手成本较高,大家意愿不够,所以才有了换协作工具的想法
- Obsidian
- 最终是输出
- 取决于载体
- Blog
- 会输出成体系的主题相关的内容
- [Notion Page]
- 主要是对以往的设计相关的分享的总结沉淀
- [Official Account]
- 这是今年刚开的坑,因为希望提高自己的输出频率,所以会将一些个人思考放到微信公众号或是小红书上
- [Game]
- 游戏当然是最终的载体了,这是目前而言体验传达的终极形态
总结
不觉间又写了很多,包含了很多这段时间以来的改变和思考,还是应该保持审视地心态看待工具,根据需求来进行迭代,不断成长,持续前行!
P-Connection
- Parent
- Caused by::
- - Driven by::
- - Cite from::
-
- Caused by::
- Child
- Excalidraw::
- 2025-0719-1053 pkm 回顾 202520250719105808.excalidraw - Is source of::
- - Including::
- - Have Example::
- - Contributes to::
- - Consist of::
-
- Excalidraw::
- Friend
- Left
- Achieved with::
- - Affected by::
- - Supported by::
- - Enhanced by::
- - related::
-
- Achieved with::
- Right
- against::
- - Opposites::
-
- against::
- Left